1950年10月21日,彭德怀要去见金日成,彭德怀突然问中国驻朝大使馆代办柴成文
1950年10月21日,彭德怀要去见金日成,彭德怀突然问中国驻朝大使馆代办柴成文:“有剪刀吗?”柴成文吃惊:要剪刀做什么?这个请求源于一个实际问题,半个月前,彭德怀还在西安主持西北局会议,讨论大西北建设问题,10月4日,一架专机将他接到北京,直到见到毛泽东才知道要去朝鲜指挥作战。时间紧迫,彭德怀穿着从西安带来的粗呢黄军装就上了路,这件衣服经过连日奔波,袖口已经磨出线头,即将与金日成会面,他注意到这个细节,想要整理一下仪容。柴成文身上没有剪刀,只好用指甲刀帮老首长修剪袖口,这个小细节反映出当时志愿军物资准备的匆忙程度,从决定出兵到实际行动,中间只有十几天时间。会面地点选在大榆洞金矿,这里位置隐蔽,便于躲避美军侦察机,当时平壤已被占领,金日成的指挥部不得不频繁转移,柴成文费了不少力气,才在德川附近的火车上找到他。彭德怀与柴成文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,那时柴成文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任情报股长,直接为彭德怀工作,多年后在朝鲜重逢,两人都有些感慨。会谈中彭德怀详细了解了朝鲜战场情况,美军从仁川登陆后,朝鲜人民军主力损失严重,战线已推进到鸭绿江边,麦克阿瑟公开宣称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。金日成向彭德怀介绍了朝军的兵力分布和美军的作战特点,美军装备精良,空中优势明显,但地面部队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上,山区控制力较弱。彭德怀分析了志愿军的作战方案。第一批入朝部队有四个军,约24万人,计划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术,利用朝鲜山地地形优势,避开美军火力优势。两人还讨论了中朝军队协调问题,彭德怀提出,志愿军独立指挥,与朝军密切配合但不统一指挥,这样既能保持作战灵活性,又能避免指挥混乱。会谈进行了三个多小时,柴成文作为翻译,见证了这次重要商谈的全过程。会后他回忆,彭德怀虽然疲惫,但思路清晰,对朝鲜战局有着准确判断。10月25日,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,首战温井,志愿军歼灭南朝鲜军一个营,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。第一次战役从10月25日持续到11月5日,志愿军采用诱敌深入战术,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一线,歼敌1.5万余人。麦克阿瑟的“感恩节攻势”彻底破产,美军第一次在朝鲜战场遭遇大规模失败,被迫重新评估战场形势,中国军队的参战让整个战局发生根本性转变。志愿军入朝初期面临巨大困难,武器装备落后,主要靠缴获补充弹药,后勤补给线长达上千公里,经常遭到美军轰炸,许多部队只能夜间行军,白天隐蔽。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的优势,官兵大多经历过解放战争,作战经验丰富,部队纪律严明,与朝鲜人民关系良好,更重要的是,士气高昂,有强烈的战斗意志。彭德怀的指挥风格务实稳重,他深入前线了解情况,经常与基层指挥员交流,在装备劣势明显的情况下,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用战术优势弥补装备不足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零九个月,志愿军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战役,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,1953年7月27日,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签署。彭德怀借剪刀的小事后来被很多人提及,它象征着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质朴品格,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形象的重视。这个细节也反映出当时条件的艰苦,从决定出兵到部队开拔,时间极其紧迫,很多装备都来不及充分准备,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要因陋就简。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,不仅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,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,这场战争证明,装备落后的军队同样能够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,关键在于战略战术和士气斗志。柴成文后来担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,1990年去世,他留下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那段历史,为后人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珍贵资料。